201803批次网上考试宏观经济学B卷
宏观经济学
一 、 判断题 (共 10 题、0 / 20 分 )
(× )1、名义GDP和实际GDP的差异来源于产量变化。
(× )2、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准备金率越大,货币乘数就越大。
(√)3、公开市场操作指的是中央银行在国债的二级市场上买卖国债以影响货币供给量的行为。
(×)4、传统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可以解释“滞胀”的现象。
(√)5、在使用数据对不同年度的总产出进行纵向对比时,采用实际GDP更好。
(√)6、一台电脑的价值等于该生产这台电脑的各个环节的增加值加总。
(√)7、政府购买乘数大于政府转移支付乘数,这是因为政府购买在第一轮直接进入总需求,政府转移支付通过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间接影响总需求。
(×)8、真实货币供给量反映在图上是一条竖直的线,表明真实货币供给量与利率无关。
(×)9、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节俭的悖论不适用。
(×)10、理论上货币创造过程可以无限的持续下去,因此经济中最终的货币供应为无限大。
二 、 单项选择题 (共 10 题、0 / 20 分 )
1、斯密的代表作是《道德情操论》、《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及军备的演讲》和( )。
B. 《国富论》
2、货币的职能包括交换媒介、( )、价值储藏、延期支付标准和世界货币。
A. 价值标准
3、一个中国人购买了一个美国人开设在韩国的公司生产的手机,那么这部手机的价值计入( )的GDP。
C. 韩国
4、以下不会对经济运行造成较大影响的是( )。
C. 预期到的温和的通货膨胀
5、假如经济A中法定准备金率是10%,红山银行不持有超额准备金,假如红山银行吸收了100万元的存款,那么该银行发放的贷款为多少?( )。
A、110万元 B、100万元 C、0 D、90万元
6、基础货币包括( )。 A、流通中的现金和存款货币 B、流通中的现金、存款货币和商业银行的准备金 C、存款货币和商业银行的准备金 D、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的准备金
7、将一个经济中所有企业的( )、折旧和间接税加总,也可以得到GDP。
A. 要素收入
8、考虑一个只有家庭和企业的两部门经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边际消费倾向,会使得自发性消费乘数( )。
A. 变大
9、2015年,小明花费了30万元购买了一套2010年建成的二手房,支付给了中介3000元的佣金。这笔交易,使得2015年的GDP增加了( )。
D. 3000元
10、假如A国2000年的名义GDP为8000万美元,实际GDP为10000万美元(以2015年为基期),如果以2015年为基期,该国的GDP缩减指数是( )。
C. 80%
三 、 填空题 (共 5 题、0 / 10 分 )
1、衡量一种资产是否是货币的标准是__流动性__。
2、消费函数中,表示________。
3、在总收入——总支出模型中,_与收入无关的支出被称为自发性支出_。
4、随着收入的增加,边际税率上升的税收制度被称为_累进税制度_。
5、政府发放的失业金、救济金等被称为__转移支付__。
四 、 计算题 (共 2 题、0 / 24 分 )
1、考虑一个只生产汽车的简单经济。在第一年,生产量是10台汽车,价格是1万元;在第二年,生产量是20台汽车,价格是1.2万元。以第一年为基年,计算第二年的GDP缩减指数是多少?
第二年的名义GDP是24万元;第二年的实际GDP是20万元;因此,第二年的GDP缩减指数是120%。
2、考虑一个只生产衬衣的简单经济。在第一年,生产量是100件,价格是80元;在第二年,生产量是120件,价格是100元;在第三年,生产量是200件,价格是104元。以第一年为基年,根据GDP缩减指数计算从第二年到第三年的通货膨胀率是多少?
(1)第二年的名义GDP是12000元,第二年的实际GDP是9600元,
因此,第二年的GDP缩减指数是125%;
(2)第三年的名义GDP是20800元,第三年的实际GDP是16000元,
因此第三的GDP缩减指数是130%。
(3)第二年到第三年的通货膨胀率是:(130%-125%)/125%*100%=4%
五 、 问答题 (共 2 题、0 / 26 分 )
1、错觉理论如何影响短期总供给?
物价水平的变动会让企业暂时认为是自己的产品价格上升,而没有注意到价格水平的整体变动。由于短期的错觉,企业增加了供给。
2、为何累进税制度可以起到自动的稳定器作用?
所谓“内在稳定器”是指这样一种宏观经济的内在调节机制:它能在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情况下自动发挥作用,使宏观经济趋向稳定.
累进的所得税制,特别是公司所得税和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对经济活动水平的变化反应相当敏感.如果当初政府预算收支平衡,税率没有变动,而经济活动出现不景气,国民生产就要减少,致使税收收入自动降低;如果政府预算支出保持不变,则由税收收入的减少导致预算赤字发生,从而“自动” 内在稳定器产生刺激需求的力量,以抑制国民生产的继续下降.
>